Python实现顺序表
Python实现顺序表
关于顺序表的介绍,请参考: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43790276/article/details/103848039
Python 中的列表和元组都属于顺序表,下面根据顺序表的特性,自己来实现顺序表。
一、自定义一个顺序表类
在顺序表中,“表头”部分存储了当前顺序表的容量和已经有多少个数据。初始化一个顺序表时,需要按容量开辟一段内存来作为顺序表的数据存储空间,初始顺序表中的元素个数为0。
定义一个顺序表类 SequenceList ,初始化时可以指定顺序表的长度并开辟对应的存储空间,如默认长度为10,顺序表中的元素个数为0。
# coding=utf-8
class SequenceList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max=10):
self.max = max
self.data = [None] * self.max
self.num = 0
这样,就定义了一个顺序表类,实例化一个类对象就可以创建一个顺序表,只是还没有实现相应的功能。
二、实现顺序表的展示功能
def is_empty(self):
return self.num is 0
def is_full(self):
return self.num is self.max
def show(self):
print('<', end='')
for i in range(0, self.num):
if i != self.num-1:
print(self.data[i], end=',')
else:
print(self.data[i], end='')
print('>')
先实现判断顺序表是否为空的方法 is_empty() 和是否已满的方法 is_full(),这两个方法比较简单,如果顺序表中的数据是0个,则为空,如果数据数量已经达到了最大容量,则顺序表已满。
Python中的列表是用中括号,元组是小括号,所以也可以模仿,在展示自定义的顺序表时,使用尖括号,具体见 show() 方法。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s = SequenceList()
print("is_empty: ", s.is_empty())
print("is_full: ", s.is_full())
s.show()
运行结果:
is_empty: True
is_full: False
<>
三、实现顺序表中添加数据的功能
def add(self, value):
for j in range(self.num, 0, -1):
self.data[j] = self.data[j-1]
self.data[0] = value
self.num += 1
def append(self, value):
self.data[self.num] = value
self.num += 1
def insert(self, i, value):
if not isinstance(i, int):
raise TypeError
if i < 0:
self.add(value)
if i > self.num:
self.append(value)
for j in range(self.num, i, -1):
self.data[j] = self.data[j-1]
self.data[i] = value
self.num += 1
def count(self):
return self.num
添加数据到顺序表中,可以从头部添加、从尾部添加或从指定位置添加。
add(value):从头部添加时,为了保证顺序表的顺序关系,原有的数据需要依次往后移动一个位置,所以从顺序表尾部开始遍历,将每个数据的索引值都加1,然后将添加的数据放在顺序表的第一个位置,添加完成后将顺序表的数量加1。
append(value):从尾部添加时,直接将数据添加在顺序表最后一个数据的后面,然后将顺序表的数量加1。
insert(i, value):在指定位置添加数据时,指定位置前面的数据不变,后面的数据都需要往后移动一个位置,所以从顺序表尾部开始遍历,将这些数据的索引值都加1,然后将添加的数据放在指定位置,再将顺序表的数量加1。
如果指定的位置是负数或超过了顺序表最大长度,则需要特殊处理,上面的处理是负数就在头部添加,超过最大长度就在尾部添加。也可以直接抛出 IndexError ,这个按需实现就可以了。
同时实现了查看顺序表长度的方法 count(),返回当前顺序表的数据个数。
s.add(1)
s.add(10)
s.append(2)
s.append(3)
s.append(4)
s.show()
s.insert(1, 20)
s.show()
print("顺序表长度:", s.count())
运行结果:
<10,1,2,3,4>
<10,20,1,2,3,4>
顺序表长度: 6
四、实现顺序表的查询和修改功能
def is_exist(self, value):
for j in range(self.num):
if self.data[j] == value:
return True
else:
return False
def index(self, value):
for j in range(self.num):
if self.data[j] == value:
return j
else:
return -1
def __getitem__(self, item):
if not isinstance(item, int):
raise TypeError
if 0 <= item < self.num:
return self.data[item]
else:
raise IndexError
def __setitem__(self, key, value):
if not isinstance(key, int):
raise TypeError
if 0 <= key < self.num:
self.data[key] = value
else:
raise IndexError
在顺序表中添加数据后,就不再是一个空的表了。会有很多关于顺序表中的数据查询需求。
is_exist(value):判断一个数据是否存在顺序表中,遍历顺序表的每个数据,如果数据值与目标值相等,则说明顺序表中存在目标值。
index(value):返回一个数据在顺序表中的索引位置,与判断是否存在的实现方式一样,这里返回的是索引的值,如果顺序表中没有这个数据,则返回-1。
__getitem__(item):根据索引查询某个索引的数据,给定一个索引值,直接返回顺序表中该位置的数据即可,如果给的索引值超出了索引范围,应该直接抛出 IndexError 。这个方法之所以重写 Python 中的 __getitem__() 魔法方法,是因为 __getitem__() 实现了列表下标的方式来操作数据,支持 s[1] 这种类型的语法。这样写之后,既可以使用 s[1] 来获取顺序表中索引1的数据,也可以使用 s.__getitem__(1) ,结果相同。
__setitem__(key, value):修改指定位置的数据,先根据给定的索引值,找到顺序表中该索引的数据,然后修改。重写 __setitem__() 方法的原因与 __getitem__() 相同。
s.show()
print(s.is_exist(200))
print(s.index(20))
print(s.__getitem__(1))
print(s[1])
s[2] = 30
s.__setitem__(3, 40)
s.show()
运行结果:
<10,20,1,2,3,4>
False
1
20
20
<10,20,30,40,3,4>
五、实现顺序表的删除功能
def remove(self, i):
if not isinstance(i, int):
raise TypeError
if i < 0 or i >= self.num:
raise IndexError
for j in range(i, self.num):
if j == self.num-1:
self.data[j] = None
else:
self.data[j] = self.data[j+1]
self.num -= 1
def delete(self, value):
for i in range(self.num):
if self.data[i] == value:
self.remove(i)
return
def delete_all(self, value):
for i in range(self.num):
if self.data[i] == value:
self.remove(i)
self.delete_all(value)
对顺序表执行删除操作之后,依然要保证顺序表中的数据顺序关系。
remove(i):删除指定索引的数据,删除指定索引位置的数据之后,该索引后面的数据都要依次往前移动。所以从指定索引的位置开始,依次将后一个位置的数据赋值给前一个位置,就实现了数据的删除。如果到了最后一个位置,则直接将它赋值为空就可以了。删除之后,顺序表的数量减1。
delete(value):删除指定值的数据,先遍历顺序表,找到对应值的索引,然后调用上面按索引删除的方法,即可删除指定的数据。使用这个方法,如果顺序表中有多个满足条件的数据,只会删除最前面的一个数据。
delete_all(value):删除所有相等的值,如果顺序表中有多个数据与指定值相等,删除第一个数据后,顺序表中数据的数量 self.num 会减1,继续遍历顺序表,会出现删除不完全甚至程序出错的情况。所以在删除第一个数据之后,递归调用自身,这样重新遍历时使用的是减1之后的 self.num ,不会出现漏删或错误。(也可以自己使用其他方式实现)
s.show()
s.remove(5)
s.show()
s.append(4)
s.append(4)
s.append(4)
s.append(4)
s.append(4)
print("is_full: ", s.is_full())
s.show()
print("s的长度:", s.count())
s.delete(4)
s.show()
s.delete_all(4)
s.show()
运行结果:
<10,20,30,40,3,4>
<10,20,30,40,3>
is_full: True
<10,20,30,40,3,4,4,4,4,4>
s的长度: 10
<10,20,30,40,3,4,4,4,4>
<10,20,30,40,3>
以上就是 Python 中顺序表及一些简单方法的实现。
上面的顺序表容量默认设置是10,如果超过10(可以改大)会报 IndexError ,使用时要注意。因为这个顺序表类中没有实现动态扩容的方法,不像 Python 中的列表有自动扩容的机制,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继续实现扩容的方法。
下一篇: 顺序表的实现